网站公告更多

内容详细

翰海酬勤路 承志育英才——记79级校友李国平


2011年05月25日        阅读次数:[]


李国平
教授(二级岗位)、博士、博导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
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专家评审组专家
国家级、部级科技奖励评审专家
教育部地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大气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
四川省专家评议(审)委员会委员
 
引子

      2004年3月20日,天津市天津港保税区天保国际酒店会议厅里一派热闹景象,整个会场洋溢着欢愉的气氛。原来,今天将在这里举行全国第八届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单位和个人“双十佳”表彰大会。伴着灯光的移动和记者手中照相机闪光灯的不断闪烁,“双十佳”获奖代表一一登台领奖。其中一位文质彬彬、步履优雅的“十佳标兵”尤其引人注目。他就是四川省唯一当选的“十佳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也是全国教育系统唯一的获奖代表,来自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的李国平教授。
 
走上教书育人之路

      1979年夏,一份火红的成都气象学院(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前身)录取证书寄到了甘肃平凉,上面清晰地书写着一个名字——李国平,那一年,他才16岁。1983年,李国平从气象系天气专业本科毕业,拿到了学士学位,光荣地成为我校第二届、气象系首届毕业生。由于成绩优异、勤思好学,他留在了学校里任教。在承担教学、科研工作的同时,李国平从1988年到2001年先后担任过辅导员、班主任、学生支部委员、支部书记、系总支副书记和书记。岗位是专业教师、走教师系列技术职称的他兼任了气象系总支副书记、书记长达8年并且主要做学生管理工作,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高校也不多见。对于承担的各项管理工作,李国平虚心好学,兢兢业业,扎实干事,创优争先,力求干一行精一行,干一行好一行。他注意了解学生的心态,善于与学生实实在在地沟通交流,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成长、成熟起来。学生们也非常喜欢这位颇具“亲和力”的老师,经常主动找他探讨生活中或者学习上所遇到的难题。对于学生们反映的问题,李国平都认真地听取,并及时解决或向有关部门反映,从不推诿。一来二去,学生们都把他当成了“学习上的老师,生活中的朋友”。
 
上下求索,不断进取

      1985年,极富上进心的李国平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以专业课第一、总分第三的优秀成绩考取我国大气科学权威研究单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硕士研究生。在短暂的欣喜之后,他意识到所面临的选择:凭他过硬的条件,完全可以按计划内考生录取,毕业后可以另谋高就,或许能有更大的发展潜力。这也是当时一种比较普遍的心态。但学校对他的苦心培养、领导和同事的支持与帮助、学生对他的依恋,都令他难以轻易做出决断。李国平思索良久,十分理解学校新建、急需师资的实际,决定服从学校师资培养计划的大局,毅然与学校签订了委培协议。回忆起这段往事时,如今已是知名学者的李国平坦然相告:“当时做出这个决定的确下了很大的决心,但我从来没有后悔!”
      研究生学习期间,李国平师从我国大气科学界泰斗、2005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叶笃正院士,并在我国气候变化及全球变化权威专家符淙斌院士指导下开始从事陆面物理过程对气候变化影响的研究工作。叶老当时已是七十高龄,这位老一辈的科学家本着严谨、严格的科学钻研精神,以自己的言行举止、立身行事教育着李国平和他的同学。时至今日,对于叶老对自己的教育培养,李国平都始终心怀敬意和感激。
      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这些国内最富盛名的研究生培养和大气科学研究机构里,学术氛围十分浓厚。李国平在这里与来自祖国各地的年青精英们一边认真学习知识、一边相互探讨研究,既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又锻炼了自己的创新能力,活跃了思维,还培养出了一个科研工作者良好的心态。课余时间,他不是上图书馆去刻苦钻研,就是去听一些人文知识讲座,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几年下来,李国平已经成长为一位出色的硕士研究生,在大气科学界崭露头角。
      1988年,李国平顺利完成研究生学业。这个时候,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刚开始兴起,大气物理研究所急缺气候方面研究生。经过中国科学院与成都气象学院商量,学校容许像李国平这样情况的委培生再做一次选择。又是一次抉择!年轻的李国平再次站在了命运的街头!“儿不嫌母丑!学校给了我这么好的机会来深造,怎么能够在学校建设的关键时候离开?”怀着对学校的深厚感情,他放弃了在京一流科学研究机构专门从事科研工作并且出国深造机会很多的有利条件,毅然返回培养了自己的母校继续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应该说,当时的成都气象学院无论是科研条件还是生活条件都远远比不上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特别是文献资料和计算机条件非常简陋。在这样的条件下搞科研,的确需要相当大的毅力。而且20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正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的阶段,经济研究一下子成了全国上下的热点问题。曾经有人劝告李国平,说他有这么扎实的数学基础,为何不转入研究经济学,这不啻为一条成功的捷径,同时也可以较快改善自己以及家人的生活水平。李国平教授回忆,当时学校送到国内外攻读学位的一大批教师中,目前仍在学校从事所学专业工作的人已屈指可数;而没有在浮躁四起时动摇过自己的信念、在近利诱惑前改变自己的方向、在重重困难前奋勇向前的人更是寥寥无几。
      而李国平有幸就是其中的一位。回想起这一点,他感慨万千:机遇只属于那些有准备的人,只属于那些能够坚持到底的人!他非常欣赏歌手阿杜演唱的那首《坚持到底》。他把这首歌的意境更多地升华到事业这一层面,来激励他的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他曾动情地说过:“我认为在我们这样一所大学,在现有的条件下,工作要有所收获、事业要取得成功,‘坚持到底’的精神既难能可贵,又十分重要,‘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
 
      凭着扎实的基本功和出色的工作表现,1993年,年仅30岁的李国平被学校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成为当时学校为数很少的年青副教授之一。而在此前,他已经获得中国气象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四川省气象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他参与设计的“七运会四川赛区现场成绩计算机处理系统”获四川省委、省政府特别表彰,可谓是意气风发,踌躇满志。此后李国平迎来了事业发展的黄金期,挟着少年得志的欣喜之情,他更加严谨审慎而又大胆创新地开始了新一轮的学术研究。有了前期工作的经验和成果,有了学校的进一步重视和支持,李国平不断地鞭策自己、超越自己,成长为学校大名鼎鼎的学术尖兵之一。目前,他参加各类科研项目40多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中国气象局西南区域气象中心区域重大科研业务项目2项,主持中国气象局青年基金、四川省杰出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基金、四川省杰出青年学科带头人后继资助基金、四川省科委应用基础项目各1项,以主研身份参加国际合作项目、国家攀登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项目各1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教材1本,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教学文章20篇,其中被SCI检索6篇、EI检索8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2项,以主要完成人获得中国气象局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各1项。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被批准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专家评审组专家、国家级和部省级科技奖励评审专家、教育部地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大气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兼职博导。他还是日本气象厅气象研究所短期高访学者、日本筑波大学访问教授、四川省气象学会副理事长。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李国平的每一项科研课题的研究、每一篇学术论文的诞生、每一项荣誉的获得都有一段故事,都代表着多少个不眠之夜,都折射出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科研精神!要想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尊重,要想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就必须用行动来说话,让事实来证明。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成功的背后,有多少的艰辛,多少的汗水?
 
颠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古老命题

      孟子有段著名的命题:“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在他看来,两利相权取其重是自然而然的事。但他没有想到,在2000多年后的华夏大地上,有个叫李国平的人以实际行动颠覆了这个命题。
      自1983年留校工作以来,李国平的工作业绩深受广大师生的赞誉。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他始终不渝地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对从事的事业有强烈的责任感,对教学工作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对科学研究有坚忍不拔的追求,“不做则已,要做就做最好”。他始终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要求自己先于要求学生,要求自己严于要求他人,模范地遵守师德规范和校院的规章制度。诚实守信,关心、爱护学生,教书育人,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意将科学精神和专业思想的培养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和课后的交流中。循循善诱,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既关心和支持学生的业务成长、帮助解决他们思想上、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又严格要求学生。得知一批批学生通过他的帮助学业取得进步,看到通过自己的点滴努力,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他欣慰地说:“虽然自己花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但也十分快乐,甚至比自己取得成绩更感到高兴,因为这时你才能真切体会到教师职业的乐趣和光荣,教书育人工作的神圣和价值!”
      2003年4月正在在职读博的他,服从学校党委决定、出任地球环境科学系系主任以及后来的地球科学系系主任、大气科学学院院长。在这七年里,他认真学习、努力实践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充分了解国内高校改革动态、学习兄弟高校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发展战略和院系里的实际,确立了工作思路和改革、发展规划,与院系领导班子一道,大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和岗位聘任工作,规范、完善各类管理规章制度,建立激励机制和量化考核、奖惩标准,讲究工作的民主和公正,狠抓教学、科研工作,调整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队伍素质,重点抓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以及科研工作。推进工作时,除了宣传动员外,更注重身先士卒,以身作则,通过点滴努力、细微工作,转变观念,树立氛围,影响带动大家。在他的精心组织和出色领导下,大气科学学院先后获批国家特色专业、国家精品课程、四川省重点学科、四川高校重点实验室、四川省教学团队以及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在职硕士授权点等一大批标志性建设成绩,开创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在职培训教育“三位一体”,教学、科研并重发展,专业、学科建设比翼双飞的全新局面。
      李国平为什么能够兼得鱼和熊掌?他既要搞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工作,又要在职读博、出国进修、指导研究生,如何能做到各项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并且新成果不断?
      实际上,也没有什么秘诀可言。李国平也是人,有时也觉得太忙,也希望享受一下休闲生活。但他有个习惯:在笔记本电脑的桌面上用软件设置了一个电子台历,上面显示有每天、每周、每月的事务安排、工作计划,随时提醒自己不要懈怠,要巧安排、挤时间,不断充电、不断攀登,做自己以前没有做过的事,出以前没有取得过的成果。不因在校内稍有领先就高枕无忧,不因职称到顶就马放南山。因为他深深了解:在这样一所底子不算厚、名气不算大、资源不算多、压力还不算大的学校里,要有所成就,要在校外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唯有胸怀大志,眼界向外,牢固树立忧患意识、进取意识,自加压力,自强不息。这也是他在晋升为教授两年后仍执意跨学科报考、攻读GPS气象学方向的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又开辟出地基GPS气象学这一研究与应用新天地的缘由。
 
后记
 
      三十多年,弹指一挥间。按李国平的话说,要说成功,也有几分;要说目标,更有不少。他有时也觉得很忙、很累,生活显得单调,也希望多点休息、娱乐的时间,丰富一下自己的业余生活空间。但他深深知道:时不我待,不进则退!于是他时刻提醒自己不能懈怠,要不断攀登,永做标兵!如今,卸下兼任了15年的行政职务,李国平又埋头于他一直钟爱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事业,带领十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联合众多校友,在高原气象学、GPS气象学领域辛勤耕耘着、收获着。
      “不计辛勤一砚寒,桃熟流丹,李熟枝残,栽花容易树人难,幽谷飞香不一般。诗满人间,画满人间,英才济济笑开颜。”我们相信,这种不顾辛劳、不计名利、以为社会培养更多人才为乐的精神境界,将伴随李国平在教书育人、厚德载物的道路上越走越好,越走越坚定!

上一条:重庆统计抽样调查事业的重要奠基人 ---- 刘启义
下一条:深究暴雨灾害成因及预报技术不松懈——记80级校友陈忠明

关闭